在天津市河西区,一位“80后”海归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他们时刻把身患残疾的青年朋友和生活困苦的儿童作为主要关注对象;他们通过努力给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及其家人提供心理疏导,彼此进行交流和学习;他们影响和吸引更多的人走到一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共同关注身边的特殊朋友,共同唤起全社会的爱心……他们就是“我们是朋友”青年志愿者社团,一个义务助残的团队。
触动产生了“我们是朋友”
“我们是朋友”青年志愿者团体成立于2009年7月,主创人冯英仁在韩国留学时,就经常参加一些公益社区活动,帮助的对象大多是残疾的患儿和孤儿。
冯英仁在参加义工活动时,一名肌无力的儿童固执地要自己吃饭而不让其他人帮忙,孩子的执著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他,“那是对生命认知的力量,更是一种不向困难屈服的精神。”为了帮助那些残疾的朋友,他在国外时就和友人成立了“我们是朋友”青年志愿者团体,通过网络与十多位国内残疾青年交上朋友,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还帮助一些贫困残疾家庭求医问药。
2010年,冯英仁学成归国后,将“我们是朋友”的志愿服务理念带到了他所居住的天津市河西区天塔街社区。这位“80后”大男孩对帮助残疾人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无论是健康人,还是残疾朋友,都需要一种正气。人们在接受周围传递来的关爱时,一定要学会伸出双手去帮助别人,拥抱周围更艰难的朋友,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相互关爱的大家庭。这也是“我们是朋友”青年志愿者团体成立的初衷。
有困难,但更多的是坚持
当然,“我们是朋友”青年志愿者团体和其它民间组织一样,在创立初期也遇到不少困难。这个团体是由社会在职人员组成,团队中的成员从时间和精力上需要多方面协调。在寻找需要帮助的人时,他们经常被误解,吃了不少闭门羹。但是,他们仍然不放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
在社团发展中,团队活动需要的资金,都是团队成员自掏腰包。尽管如此,还是有更多人加入到这个助残队伍中,团队成员活跃在社会中的各个行业,有在校硕士研究生、医务工作者、广告宣传设计师、法律事务工作者……他们把各自擅长的心理学、医疗护理、法律援助等专业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中去。
助残不仅需要热忱,还要专业
在团队建立之初,“我们是朋友”凭借一腔热忱来帮助残疾儿童,更多的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与陪伴。
2011年2月,“我们是朋友”青年志愿者团体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电话那头是一名十分着急的父亲,他的儿子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他迫切地希望有人来关心自己的孩子。面对这份沉沉的父爱,冯英仁立刻赶到患儿的家中。他推开门的那一瞬间,看到的是一名与自己有着一样青春年华的青年,本应在校园中释放激情、在工作中挥洒生命的时候却由于走不出心里的泥潭而焦虑、痛苦与自责。那时,冯英仁深深地意识到:“一定要把我们的队伍专业化,要让我们每一名成员都能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知道如何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如何通过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我们是朋友”青年志愿者团体正处在转型期,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自我充实和专业知识学习上。他们还打算授课学习,请心理学老师为社团的人员免费进行专业培训,以促进社团的专业化发展。
冯英仁说道:“我更希望在将来的几年中,在各方面力量的关心和支持下,能够打造出一支全国性的、能够为患者排忧解难的义务性队伍,同时带动社会中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人!”(张瑜 叶凡)